close

就在今年4月中發生的黃小妹(新聞連結)引起了不少的討論,也在當時防暴工作..特別是通報機制,開始被媒體關注,113更讓立委直接播打測試,可見民眾重視的程度有多大(也證實了台灣媒體炒短線及民代見縫插針的功力有多強~~~~)

由於自己的工作需要半直接面對家暴相對人,因此對這個新聞很有感觸,在同事邀請之下,寫了一篇相關文章,放在我們協會的部落格上http://www.wretch.cc/blog/tagarden/21135658,但部落格的內文已作了一些修改,因此這邊放的是原稿:

黃小妹案反思

 

    殘忍而駭人的虐童案,再次撼動了每一個國人的心,即使沒有親身體驗黃小妹的經歷,透過新聞報導,同樣讓人覺得觸目驚心。老實說,透過官方統計,令人心疼的虐童或是家暴,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只是這樣的事件不只是社會問題,更是你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在關心相關新聞之餘,我們更應該好好思考,這樣的問題,與我們自己有著什麼樣的關聯

 

暴力的文化,就在你我的身邊

 

    對於近年來各種傳媒的感受,我發現民眾已經很習慣從電視或報章雜誌接收各種煽情且暴力的訊息,而這些訊息一再的挑起你我的情緒,輕易的讓我們傷心、難過、憤怒、鬱悶,但我們從不會去思考這樣的情緒對我們會造成什麼影響,甚至接受且鼓勵這樣的訊息,因此電視上充斥著各種「勁爆」的話題,新聞中盡是許多衝突事件,而網路裡,更充滿著暴力的遊戲及色情的陷阱。

 

就像這次的事件,有太多的報導及評論都在告訴我們這10月大的孩童當時遭受著和其巨大的痛苦,同時也帶我們看到施暴的父親是何其的殘忍,因此我相信沒有人看了不生氣,討伐的聲浪從未停過,更有人主張將受暴者處予極刑..等,只是身處在譴責的氛圍中,我們似乎都沒想過,帶著如此的情緒看待這一件事,其實我們都和當時的受暴者一樣,陷入了憤怒的情境,在未來,當我們遇到令人氣憤的事情時,你我也都有可能會做出衝動的事,差別只在於傷害的程度不同而已。

 

憤怒的力量何其大

 

傷害自己的小孩,的確是有違人性,但因情緒激動而失控,這就是人性。當個人過度沉浸在再某一情緒當中,都容易造成因情緒失控所帶來的不良影響,社會上已有太多如此的案例發生,但我們總是只在乎事件的對錯,因而與對方持續爭論,過程中任由情緒不斷的激盪,直到失控。

 

    這經常是受暴者的所經歷的處境,大多的家暴事件(不論是兒虐或是婚暴),都是在激烈的衝突下產生,那就像站在情緒崩潰的懸崖邊,若不能及時抽離,高漲的情緒就會逼人往下跳,只不過往下跳的結果,除了傷害自己還會傷害別人。所以我們必須要了解,激動的情緒,就像受暴者手上的利器,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將它放下,並冷靜思考,接下來該怎麼解決。

   

    沒有人是天生的施暴者,但受到情緒左右的人到處都有,每一次的傷害案件除了讓我們知道又有悲劇產生之外,更應該提醒我們,重視自己的情緒,即使經歷許多的悲歡喜樂,當問題發生時我們還是需要冷靜面對。

 

求助也是一種自助

   

    社會上有許多遇到家庭問題的民眾不知如何求助,且以男性居多,這可能礙於面子問題,也可能是傳統性別角色下的影響,男人被賦予解決問題的責任,而不能輕易要求協助,其實這是一大迷思,同時也相當辛苦,男性往往是家中經濟的主要來源,因此經常需要投入大多的時間在工作上,對於家庭及關係經營,常是男性忽略的地方,以致問題已出現徵兆還不願面對或即時處理,最後造成遺憾。

   

    其實社民間有許多支持力量可以協助具有家庭問題的人們,如家庭教育中心經常辦理夫妻團體及親職教育,而許多諮商機構也同時具有家庭諮商的服務,對於生活上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難以紓發的情緒,也可以藉由張老師或安心專線的協談服務一吐不快,而針對不知如何解決家庭問題的男性,政府也早在93年成立了男性關懷專線,專為深受家庭、婚姻而苦惱男性提供協助,使男性也有求助的管道。

 

    看著黃小妹案的同時,我們也都不希望有下一個相同的事件再發生,因此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珍惜我們的家人,同時關切身邊的朋友們,在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與協助,讓關愛的力量,散播在四周,讓和善的風氣,取代暴力的文化。


老實說我真正想談的不是這點,而是觀察新聞輿論的反應及民眾的看法;

我發現媒體及公眾人物相當一致的同聲譴責加害人,新聞還特別描述加害人的反應有多冷血,立委也大聲要求啟用重法,處以死刑,也有幾位同在社工界的同學、朋友表達相當嚴厲的譴責(甚至詛咒),我忽然覺得,全國的民氣忽然凝聚起來,一方面送黃小妹,一方面要共同討伐這位十惡不涉的父親...。

老實說這樣的事件經常發生,2005年1月的丘小妹案不知道大家還記的多少,我想印象中可能就是醫院互踢皮球的事情吧,而我是還記得當時被責怪失職的社工,因為在心中我也加入了譴責的行列,直到進入這個領域才知兒少保真不是人幹的~~~

另外在黃小妹案後大家是還記得又發生了幾起虐童案,媒體的報導也不少,但顯然的已不再是大版面及更多的後續報導,直到現在,這類的新聞再次回到小小的社會新聞欄位中,篇幅不大,討論不多,一切又回覆了平靜,好像我們的孩子都很安全似的。

這是令人感概的地方,我覺得社會新聞也變成另一種形式的連續劇了,而每個記者及媒體都成了編劇,有效的利用社會上令人難過的是事件,創造一齣又一齣血脈噴張的戲碼,而民眾便是支持這些戲繼續演下去的忠實觀眾,在經歷了高度的情緒起伏後,再默默期待下一齣戲上演。

回歸到這起事件,我覺得確實需要譴責加害人,畢竟他不對,社會也需要辨識這樣的事情是不對的,而在譴責的過程民眾也可以藉著媒體得到情緒宣洩的出口,然而過與不及難以權衡,在這段過程我們卻有點過了,很多情緒不只是譴責,而成為另一種攻擊,如果不能冷靜以對,我們最終會因為憤怒傷害自己。

我叔叔說,多啦A夢都比新聞好看,所以吃飯時都不會看新聞台,我覺得很有道理,很多社會資訊已經被放進了太多的添加物,如"泯滅人性的父親"、"人民向政府嗆聲"、"嫌犯被捕後仍不知悔改"...光是標題就夠嚇人了,有更多的新聞內容比我家的豆腐乳還要"重鹹",老實說,越看越累,新聞何時才能報簡單一點ㄋ..。

順便宣傳一下我們協會建置的家暴防治網,讓這篇文章不致於是廢文:http://www.tapdv.tw/index.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lentnadia 的頭像
    silentnadia

    依然該死的鐘~~~社工 屎蛋

    silentnad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